百余张京楚往返的车票,铺就了从“田间地头”到“未名湖畔”的求学路,也见证了一位北大人如何将“学术理论”转化为“致富实践”的扎实足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校友周军委,在燕园书斋与乡土中国的双重历练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一场“精神扶贫”的制度实验
2017年,周军委被选派到王子店村担任第一书记,主抓扶贫工作。
当年底,恰逢一场罕见的大雪。村里正准备发放光伏发电分红。按照惯例,村民需到村委会领钱。周军委看着窗外的风雪,当即决定:“雪太大了,我们干部跑一趟,把钱挨家挨户送过去,别让老百姓折腾。”
于是,他和村干部们顶着大雪,将分红送到了村民手里。这份“雪中送炭”的体恤,换来的却不全是感谢。有户村民当面嫌弃钱少。一声抱怨,让周军委陷入沉思。这正是基层治理的普遍困境:如果扶贫沦为简单的“发钱发物”,不仅难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反而可能“养懒汉”。
“基层工作心要热,但脑要冷。”周军委时常忆起在北大课堂上,燕继荣教授的教诲。他意识到,必须“授人以渔”,而这个“渔”,不仅是技能,更是一套能重塑激励结构的制度。村民追求即时利益,而扶贫干部追求长远脱贫。如何在这场博弈中找到“公约数”?周军委决定借助北大学到的理论,在王子店村做一场全新的“实践”。
周军委和村“两委”干部研讨,取消了简单的现金分红,转而成立“美丽乡村治理贫困户工作队”,按劳取酬。更重要的是,他们提炼出“双承诺双跟踪”工作法:贫困户承诺当年的发展目标,村“两委”与工作队承诺依照目标提供相应帮扶。 过程中,干部要跟踪进度、落实帮扶;到年底,不仅要评估贫困户是否达标,也要评估干部是否尽责。
周军委说:“这套机制的核心,就是把‘干部要我脱贫’,扭转为‘我要脱贫,干部帮我’。”
“过去都是给钱给物,怎么现在要搞‘精神扶贫’?”
起初,这套“费力不讨好”的办法遭到了质疑。面对质疑,周军委“咬定青山不放松”,反复开会,挨家挨户分析利弊。“因为常去村里走访,村里的狗都认识我了,见到我都不叫。”周军委笑言。这种“脸熟”的背后,是无限的沟通、协调与博弈,最终换来了“说到做到”的信任。

周军委(左一)与贫困户种植黄桃树苗
2019年,非洲猪瘟暴发,养殖户老李损失惨重,几头快出栏的猪接连死掉。接到老李电话时,周军委正在高铁站准备出发到北京。电话这头的周军委,心头一紧。作为第一书记,他深感愧对老李的信任。可电话那头,老李却打断了他的道歉:“周书记,这事不怪你!你们都是为了我好,这是天灾。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们!”在嘈杂的高铁站里,周军委百感交集,眼眶湿润了。他知道,老李的这份理解,不仅是宽慰,更是对“双承诺”机制下尽责帮扶的最高认可。
周军委立刻联系村干部,为老李的孩子对接了资助人,又帮老李联系了务工岗位,用多种方式弥补损失。直到老李的孩子考上大学,早已离开王子店村的周军委,依然同他们保持着联系。
两年零七个月后,周军委离开王子店村时,村民们自发相送,手里塞满了土鸡蛋和亲手做的手工艺品。这场“实践”,成功了。
一座茶山,一场“博弈”
周军委历经多个岗位历练。2025年初,他被组织选派到武胜关镇担任镇长。
镇长的一年四季都在忙些什么?
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信访维稳、防汛抗旱、秋冬播、森林防火……接受采访的前一刻,他仍在为“全国汽车(房车)露营集结赛”的落地协调部署。
“要把工作当作快乐的事去做,不能遇到问题就郁闷。”周军委始终热忱。
湖北武胜关镇与河南信阳仅一山之隔,其出产茶叶与著名的信阳毛尖同宗同源。当地有基础,村民有经验。周军委认为,要深耕茶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但新的“博弈”又出现了。并非所有村都适合种茶。如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镇里决定将乡村振兴资金整合,集中投入到“三茶”产业园,再将产业园的分红反哺各村。但是,只要进行资源分配,总会有暂时的得失,就会有一时的不满。面对不理解的声音,周军委和同事们耐心做工作、持续沟通,逐步让大家看到收益。“前几年种下的茶叶,现在已逐渐长成,部分明年即可采收。”当希望变得触手可及,信心便一同成熟了。

武胜关镇茶产业基地
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先行。镇里投入了几千万资金修建道路,为种植大户争取政策支持、引进滴灌设施,发展村集体种植产业。国家也大力补贴乡村振兴资金和修路费用,极大缓解了地区财力不足的困境。除了种茶,周军委还推动茶叶品牌打造、拓展文旅产业,力求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

周军委(左一)调研产业基地抗旱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周军委和干部们始终怀着同一个信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明确方向后就要坚定不移地落实。
就在今年,武胜关镇首次跻身湖北省百强镇行列。
双城记:泥土里长出的“北大根系”
无论是王子店村的“制度破局”,还是武胜关镇的“产业深耕”,周军委的治理逻辑,其“方法论”的源头,要追溯到那段“双城记”般的求学路。
周军委本科修读工学专业,成为基层干部后,他感到自己迫切需要系统的行政管理知识。2014年,他选择来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攻读在职硕士。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工作与学业,时常“打架”。尤其在他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村中事务繁杂,常常难以抽身。但无论如何繁忙,每个周五的下午,他都会马不停蹄赶赴北京,交通方式从长途大巴换成火车。几年间,百余张车票,见证了他的“雷打不动”:周六清晨抵达北京,在地铁站匆匆洗漱,赶往学校上课;周日课后,即刻返程,确保周一清晨出现在湖北的工作岗位上。
毕业前夕,周军委白天忙于工作,只能在夜晚埋头论文。周末回家,四岁多的孩子渴望父亲的陪伴,常常来敲他书房的门。他只能趁孩子不注意悄悄溜进书房、反锁房门,继续论文写作。
“这样不累吗?”
“我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并且要做到最好。”
2019年初,他完成学业,顺利取得硕士学位。

周军委在燕园
回望燕园,周军委坦言,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远。他至今对燕继荣教授的课堂记忆犹新:“政治,就是各个利益主体主张利益诉求的博弈过程。”这句“醍醐灌顶”的理论,让周军委在日后面对基层“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局面时,总能跳出事务本身,去思考背后的“利益格局”和“制度设计”。
除了专业知识,在燕园与老师和同学们结下的深厚情谊也让周军委难以忘怀。他感慨,北大人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难以言明的情感纽带,促使大家彼此靠近、相互帮助。
“爱党爱国,追求进步,这就是我心中北大、北大人应有的样子。”
从基层工作的千头万绪,到政治学理论的系统梳理,在燕园的晨曦中、在村委会的夜灯下,周军委完成了一场独特的“修行”——他不是从象牙塔走向基层的书生,而是带着满身泥土气息走进学堂,又怀揣治国理政的智慧回到热土的实干家。
如今,站在武胜关镇的茶园里,看茶山新绿蔓延成片,绿波在风中荡漾,一如他这些年一路走来的印记:北大求学时的坚韧,基层扶贫时的热忱,产业振兴时的笃定。北大精神并非飘在天上的云,而是扎在泥土里的根。周军委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这根系,可以深植于燕园,更可以叶茂于山乡。
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这个园子的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继续书写属于人民的故事。
信息来源: 北大校友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