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上午,世界贸易组织原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莅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出席北大临湖智库国际讲坛(第十二期)暨光华管理学院“与大师对话”系列活动,围绕“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前景”的主题发表演讲。讲座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办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栋主持。演讲后,拉米与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副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唐遥展开对话,并与现场观众进行问答互动。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与15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在本次演讲中,拉米深度剖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内在逻辑,解读了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趋势,并阐述了这一体系重构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拉米指出,当前的多边贸易体系正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他回顾了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延续至21世纪初的“快速全球化时代”,彼时在理念共识和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国际贸易实现了飞跃式增长。各国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普遍认同贸易互换可实现产业互补。同时,技术进步大幅降低了跨境流通成本,推动了全球贸易繁荣。

讲座现场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的共识开始动摇。拉米分析了三个主要原因: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特别是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双方均担忧贸易带来的相互依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全球供应链脆弱性在疫情等突发事件冲击下暴露无遗,安全正逐步取代效率成为优先考量;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性后果,如产业转移与就业岗位流失,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反全球化情绪。
在技术层面,拉米进一步指出,数字化已成为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新变量。一方面,数字化显著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尤其推动服务贸易增速超越商品贸易。另一方面,服务贸易高度依赖数字基础设施与跨境数据传输,而各国在数据治理上的监管体系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不同的监管框架成为服务贸易的新壁垒,因为企业需不断调整服务模式以符合各国监管要求。
尽管面临上述挑战,拉米强调,当前趋势并不代表全球化的终结,而是其形态正从“快全球化”向“慢全球化”过渡。国际贸易总体规模仍在上升,只是增速趋于放缓。
拉米将当前多边贸易体系正在形成的“新常态”概括为三个主要特征:贸易的“武器化”,体现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贸易政策被用作地缘博弈工具;“美国保护主义”,拉米特别指出,美国仅占全球进口总额的13%,全球贸易87%由其他国家主导。只要这些经济体不被这种“保护主义病毒”传染,全球贸易体系根基仍然稳固;“预防主义”兴起,与旨在保护国内产业的传统保护主义不同,预防主义的贸易保护措施源于社会公众对健康、环境等风险的高度关注。各国碳价水平差异也会影响国家相对优势,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拉米发表演讲
关于未来国际贸易治理的方向,拉米提出三项关键建议:美国事实上已经脱离WTO的约束,过去6年里持续违背承诺,却仍然参与组织的决策,这是WTO所面临的一大制度性矛盾;WTO应积极拓展“贸易与环境”等新兴议题,建立开放平台以协调环保目标与贸易扩张的复杂关系;应重新平衡成员国与秘书处之间的权力结构,拉米结合自己两届总干事的经验指出,目前成员国权力过大,而秘书处决策能力不足,这种不均衡的机制制约了机构的决策效率。
谈及“新常态”对中国的影响,拉米认为,中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年出口额高达3.6万亿美元,受国际贸易体系波动的影响也会更为显著。一方面,中国需持续推进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改变“高生产、低消费、高储蓄”的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中国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对外投资,优化贸易结构和缓解过高的贸易顺差。

拉米与唐遥(右)
在对谈环节,拉米与唐遥围绕全球贸易增长前景等议题进行交流。拉米指出,当前贸易增速放缓是“安全与效率”再平衡的结构性表现,而非全球化根本逆转。他强调,多边贸易体系必须更积极纳入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预防性关切”。

现场观众
在回答观众提问时,拉米表示,美国全面退出WTO的可能性较低,并判断未来中美战略竞争将呈现“紧张与缓和交替”的常态。他重申,全球化并未倒退,而是进入更复杂的新常态,各国仍应发挥WTO等多边机制作用,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与韧性。
此次活动,拉米深刻剖析了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演变逻辑,不仅为理解这一体系提供了关键视角,也为北大师生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思考经济治理与全球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刘俏(右)向拉米赠送学校纪念品

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讲座为北大临湖智库国际讲坛(第十二期)暨光华管理学院“与大师对话”系列活动,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和光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人事部、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协办,旨在打造临湖智库系列品牌活动,推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升咨政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智库研究氛围。
信息来源: 北大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