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京大学“读懂中国”项目走进黑龙江

2025年10月7日至11日,北京大学“读懂中国”实践团组织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的近40名北大师生走进黑龙江。本次“读懂中国”实践项目中,师生们亲身探访黑龙江的自然人文风光与产业经济,感受边疆开放的活力与文化多样性的交融,看见中国东北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田耕授课

为了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深入调研,“读懂中国”项目组在行前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田耕给同学们讲授题为“‘调研’和社会学的田野调查”的先导课程。田耕介绍了社会调查、参与式观察、人类学民族志、社会学民族志等不同的“调查”类型,并教导同学们如何选取合适素材,撰写详实的调研报告。学习扎实的先导课程后,同学们对调研方法及理论框架有了基本认识,以此开启一段充实的“读懂中国”之旅。

边界与历史:在黑瞎子岛迎接日出

10月7日凌晨,同学们便踏着夜色从北京出发,奔赴中国的东北角——黑龙江省抚远市。经过三个小时的飞行,远处的云被初升的太阳染成橙红色,同学们抵达了中国最早迎来黎明的地方。

此行的第一站是黑瞎子岛。这座岛屿历史上曾为中俄争议地,如今的黑瞎子岛已建成自然生态与边境文化兼具的景区,保留了原俄罗斯驻北代岛哨所遗址。同学们在此了解中俄边界变迁的历史背景,看见曾属异国的建筑在祖国的土地上重获新生。同学们登上位于黑龙江畔的东极宝塔。这座宝塔是中国最东端的地标性建筑,采汉唐风格楼阁式设计,塔身雄峙江畔,寓意此地为中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登临塔顶,极目远眺,黑龙江与乌苏里江在脚下汇流,江面波光粼粼,对岸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城市轮廓在晨雾中隐约浮现。

同学们参访东极宝塔

岛名中的“黑瞎子”,指的是栖息于此的东北黑熊。由于气候寒冷、森林密布,这里成了黑熊重要的栖息地。参访途中,大家在黑熊保护区内近距离观察其生活环境,了解当地如何通过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共存,让野生动物与边境居民共享这片土地。与黑熊告别后,同学们来到中国最东的“东极邮局”写下明信片,把来自祖国东极的问候寄给远方的亲友,也为黑龙江之行拉开温暖的序幕。

黑瞎子岛上的黑熊

第二天清晨,同学们在寒冷微光中登上东极阁,这座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小亭,是中国最东端的地标之一。当太阳缓缓升起,金光越过江面洒在东极阁上,祖国第一缕阳光照亮大地,让人真切感受到“日出东极”的壮阔与宁静。下山后,大家走进东极鱼市,这里聚集着来自江畔的渔民与新鲜渔获,是抚远最具地方风味的早市。同学们在烟气与笑声中体验渔业城市的生活节奏,了解抚远如何凭借黑龙江流域的水产资源发展冷链与出口产业,感受边境城市真实而鲜活的生命力。

同学们登上东极阁看日出

同学们走进清晨的东极鱼市

一岛两国:中俄边界谈判与地区合作

同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戴惟静老师为同学们讲授“一岛两国:中俄边界谈判与地区合作”的专题课。戴惟静以自身在莫斯科留学经历与多年研究经验,带领同学们从国际关系与历史角度,理解这片中国最东端土地的特殊意义。

戴惟静指出,黑瞎子岛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面积约335平方公里,经历20世纪末多轮艰难谈判,双方最终以“条约为基础、遵循国际法、互谅互让”三原则达成共识,确立现行边界,2008年中俄边界最终划定后,岛的西半部回归中国。她提道,中俄目前建立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不仅在政治上保持高层互信,也在东北-远东地区推动跨境经贸、基础设施与文化交流合作。戴惟静结合自身观察,分享黑瞎子岛回归后对抚远发展的实际影响:机场与铁路相继通车、旅游产业快速成长,昔日的边境小城正以开放与活力走向新时代。

戴惟静授课

“读懂中国”项目组成员武晓旭围绕黑龙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对黑龙江的整体情况进行初步介绍,带领同学们打开视野,思考黑龙江区域发展的困境与前景,帮助同学们带着问题意识进入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中。

武晓旭介绍分享

土地与丰收:走进蔓越莓田与稻田

10月8日早晨,在抚远辽阔的黑土地上,同学们走进红海植业蔓越莓基地。这是中国最大的蔓越莓规模化种植区,基地由红海植业自北美引进品种并自主培育,通过合作社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种植,逐步改写了中国长期依赖进口蔓越莓的历史。讲解员介绍,蔓越莓田每亩收益相当于数十亩水稻,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同学们沿着种植田漫步,了解果实漂浮采收的过程,感受科技与市场如何让“寒地红果”变成“致富良方”。

同学们近距离观察蔓越莓田

同学们来到玖成农业集团的现代化稻田区。这家成立于2023年的企业,正以农业科研、智能管理与生态保护为核心,探索黑龙江粮食生产的新模式,不仅服务本地粮食种植,也开发生物农药、土壤修复与休闲农旅专案,努力打造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生态圈”。看着金黄的稻浪与满田的红果,同学们真切体会到黑龙江作为“中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份量。

同学们在稻田中合影

科技与健康:航天梦与乳业创新

10月9日上午,同学们抵达黑龙江省会哈尔滨。这座被称为“冰城”的城市,坐落于松花江畔,以冰雪景观与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闻名。从19世纪末中东铁路开通以来,哈尔滨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工业与科研中心,如今更是国家级创新城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同学们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该馆始建于1986年,经多次扩建后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航天主题展馆,集中展示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与哈工大在航天领域的突出贡献。馆内外陈列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东风二号导弹、卫星与发动机等大型实物展品,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脉动。行走于展厅之间,大家不仅惊叹于国家航天事业的宏大成就,也更加理解中国“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

同学们参访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

下午,同学们前往飞鹤乳业工厂参观。飞鹤创立于1962年,总部位于齐齐哈尔,是中国最早的奶粉企业之一。企业代表介绍,飞鹤以研制“更适合中国人体质的奶粉”为核心理念,形成从牧草种植到奶粉生产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参访过程中,学生们观察自动化生产线的运作流程,了解现代科技如何保障食品品质与营养安全,也体会到黑土地不仅孕育粮食,更孕育出结合创新与健康的产业力量。

同学们参访飞鹤乳业工厂

荒原与初心:北大荒的精神力量

10月9日下午,同学们来到位于哈尔滨的北大荒博物馆。这座以“开垦与奋斗”为主题的展馆,全面呈现了北大荒从荒原到大粮仓的壮阔历程。馆内设置从“垦前史略”到“现代化大农业”,以近400米的展线、数百幅历史图片与珍贵文献,记录了几代北大荒人开发建设的艰辛与荣光。北大荒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同学们驻足观看旧日拓荒者的手稿与旗帜时,也从中读出了一种跨越时代的坚韧与责任。

同学们参访北大荒博物馆

同学们前往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参访。作为北大荒农垦集团旗下的新兴企业,该公司以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慧技术推动智慧农业转型,建成“空天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体系。企业自主研发的“智慧农场”与“数字农服系统”已在多个农场落地,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科技与创新活力。

同学们参访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

产业与经济:探访重工业与老字号品牌

10月10日上午,同学们走进哈尔滨锅炉厂,亲眼见证中国重工业的脊梁力量。这座工厂建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之一。作为哈电集团的核心企业,锅炉厂长期专注于大型发电设备的研制与制造,为中国能源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走入车间,机械运转声轰鸣不绝,焊花在钢铁间闪烁,现代化生产线与老厂房的结构交织成一幅动态工业画面。同学们在工程师讲解下,了解哈尔滨工业如何从“引进苏联技术”一路走向“自主创新”,体会到中国工业化历程中那股坚定而厚重的力量。

同学们参访哈尔滨锅炉厂车间

下午,同学们来到百年品牌秋林格瓦斯企业参访。1900年,俄商秋林在哈尔滨创办中国首家跨国企业,将俄式格瓦斯酿造工艺带入中国。如今的秋林格瓦斯,已将传统面包发酵饮品与现代科技结合,生产线上散发出淡淡的麦香。学生们参观酿造过程,品尝带有异国风味的琥珀色饮品,从清爽的气泡与酸甜的口感中,感受这座城市中西融合的独特底蕴。

同学们参访秋林格瓦斯企业

思考与对话:黑龙江幸运大转盘

完成所有参访后,同学们迎来本次实践课的学习成果展示环节——“黑龙江幸运大转盘”。这堂课以轻松互动的方式,让同学们在总结中思考,在对话中深化理解。课堂上,大转盘随机抽取题目,内容涵盖产业发展、区域治理、基层建设、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与生态可持续等五大议题。每组同学需从此次走访过的企业与景点出发,结合自身观察,围绕“现状-问题-建议”三个层次展开分析,并从微观(个人与生产者)、中观(企业与社区)到宏观(区域与国家)等不同视角提出见解。

同学们讨论并发表见解

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从红海蔓越莓基地谈到北大荒信息公司,从飞鹤乳业延伸到东极抚远,观察产业升级、农业数字化与地方经济的转型路径。同学们的发言观点多元而具深度,既有对黑土地经济的实际思考,也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宏观理解。这场“幸运大转盘”让港澳台学子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碰撞,在实地调研与发言讨论中,学会以微观观察及全局视野思考祖国区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

以人观时代:从个体经验到宏观社会

10月11日上午,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赵龙凯带领同学们进行本次“读懂中国”黑龙江模块复盘课程。课程前,各小组同学展示了运用AI创作的哈尔滨主题歌曲,并配上沿途所见的MV。有些组别在歌曲中着重展示了黑瞎子岛的生态图景,也有小组以“日出东方”为主题,展现了东北土地的家国情怀。在悠扬旋律中,同学们凝神回顾五日实践的每一帧思想碰撞,每一寸脚步丈量。

赵龙凯以“人、城市与时间”开题,从哈尔滨的城市变迁谈到现代人的命运与选择,内容横跨历史、经济与哲学思考,既贴近生活又发人深省。以“从个体到时代”为引言,赵龙凯指出,研究社会最难之处在于如何从个人的微观体验,看到时代的宏观变化。他以家族故事说明人口迁移与命运流转,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金融与社会的影响,带领同学们思考老龄化、资本市场与世代分工的连动关系。赵龙凯带领大家回到哲学层面的反思——自由、时间与人的意义,以东极日出、年轮与农业节奏作比喻,邀请同学一起思考“如何感受时间”。这堂课是一场跨越历史、经济与人文的对话,让同学们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重新理解“人”的价值与时代的流动。

赵龙凯复盘课程现场

结语:在黑土地上读懂中国

五天的实地调研与课程学习,让来自不同地区与院系的同学们对黑龙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并在活动结束后分享自己的感受。来自台湾大学、现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交换的台湾学生曾昱宁表示,企业参访让她重新思考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地走进工厂,观察产品制作与运作流程,让我更了解黑龙江的产业结构与挑战,也了解了企业如何进行在地化经营。”

北大历史学系香港硕士生冼世澄分享道:“五个研究板块结合当地产业,让我们能以问题导向进行思考,从原生态与边境发展之间的平衡,到文旅产业的创新模式,都带给我新的启发。”她特别提到抚远之行的震撼:“在东极广场望向对岸的俄罗斯,让我真切感受到边境的多样与共生。”

来自台湾大学、现于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交换的台湾学生陈力安则谈到观察方法的转变:“我学到在理解一个地区的活力与发展前,应该先放下既有想法,从感官出发再逐步扩展视角。”同系的台湾交换生夏伟龄补充:“这趟旅程教我以历史的时间轴看待地方与民族,也让我理解文化如何塑造人的心理。”

北大新媒体研究院澳门硕士生罗榆姗认为:“‘读懂中国’不仅让我们了解企业发展,更让我们看见东北的工业、农业与科技如何汇聚成独特的中国经验,这对全球农业与工业现代化都具参考价值。”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现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交换的香港学生卓晓彤总结道:“这次调研让我在真实商业环境中看到理论的落地,既有商业洞察又有人文温度。我深刻地体认到,中国区域发展的面貌,是深厚历史积淀的成果。”短短数日的行程,让同学们在黑土地上感受坚韧、创造与希望的力量,让“读懂中国”成为体会祖国一线、观察世界发展的新起点。
信息来源: 北大港澳台办公室

X(带手机端)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38175257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