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大六位学者获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北大6位学者获千万级资助!

11月24日

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获资助名单

正式揭晓!

此次共有35位杰出科学家上榜

其中,北京大学有6位学者获评

他们分别是

数学科学学院丁剑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雷晓光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

生命科学学院白洋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黄岩谊

集成电路学院杨玉超

917c38ddb819495195ace2e9745871c4.jpg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设置

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

两个领域

鼓励学科交叉研究

实验类资助不超过500万元每人每年

理论类资助不超过300万元每人每年

连续资助5年

北大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员

70350712e8c44517b40a3d6f8527c92c.jpeg

丁剑,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席教授。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随后在华盛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芝加哥大学统计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副教授、Gilbert Helman讲席教授。2022年回国,现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丁剑长期致力于概率论研究,聚焦于统计物理中的随机过程和理论计算机科学中的概率论基础等方向,在临界长程渗流、高斯自由场水平集、随机场伊辛模型、刘维尔量子引力、随机组合优化问题、安德森局域化理论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相关成果发表在Annals of Math., Acta. Math., Invent. Math., Publ. Math. Inst. Hautes Études Sci., Comm. Pure Appl. Math. 等国际一流数学、概率统计期刊。受邀在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在2024年国际数学物理大会上作大会报告。

丁剑曾获多项重要学术荣誉,包括洛伊夫概率奖、科学探索奖、戴维逊奖和斯隆研究奖等;2025年入选美国数理统计学会会士。现任Ann. Appl. Probab. 联席主编,并任J. Amer. Math. Soc., Forum Math. Pi & Sigma, Mem. & Trans. Amer. Math. Soc., Ann. Prob., Sci. China Math.等期刊的编委。

获选领域: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

资助领域:数学与理论计算机

研究概要:概率论与统计物理是现代数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渗流模型与自旋系统占据重要地位。丁剑将聚焦自旋O(N)模型、晶格自旋玻璃模型、高斯自由场等具有深刻物理背景的关键模型,力求深入理解其相变与临界现象。

7c6485dcdadd46c9924b6c0381629562.jpeg

雷晓光,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资深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863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资助。200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6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底全职回国工作,曾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化学中心主任,2014年全职加入北京大学。

雷晓光团队主要开展针对人类重大疾病的化学生物学、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研究;同时关注针对植物天然药物分子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酶学机制阐明以及生物催化和绿色制造。多年来致力于疾病分子机制的阐明、全新药物靶标的发现和将有机小分子转化为具有成药性新化学实体的研究工作,实现了从生物机制认识、功能发现、分子创制,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大突破。目前雷晓光团队已经开发出四类“first-in-class”创新药物分子,其中一类药物分子于2022年中美双报进入二期人体临床实验,还在国际上引领性地开展植物来源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发现了自然界中首例催化分子间Diels-Alder反应酶,并且首次解析了抗癌明星药物紫杉醇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径;开发出多种变革性的生物催化方法,广泛应用在药物分子的高效、绿色生物制造中。相关成果于2023、2024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荣获以色列Sackler Chair Award、科学探索奖、MDPI屠呦呦奖、国际四面体青年科学家奖、国际化学生物学协会首届青年科学家奖等20多项国内外学术奖励。获得以色列化学会荣誉会士、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名誉教授等头衔。目前担任化学领域核心期刊JACS Au副主编。

获选领域: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

资助领域:化学

研究概要:天然产物是创新药物的主要来源,也是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重要工具。雷晓光将开展基于多学科交叉的变革性天然产物研究,聚焦植物来源天然产物,解析其复杂的生物合成途径,阐明其内源生物功能以及作为生物间化学信息传递介质的机制。

a17f62e0c218440882546f0b4eec60ff.jpeg

彭海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200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2005—2009年在斯坦福大学材料系做博士后。2009年回北京大学工作,2014年晋升为教授,2014—201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彭海琳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卓越研究群体项目(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物理化学学报》与Science China Materials副主编;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Small青年科学家创新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学探索奖等;2022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近5年连续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彭海琳课题组主要从事面向芯片的二维材料物理化学研究,致力于发展“后摩尔时代”二维电子材料(石墨烯、铋基二维材料)与器件。共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70余项专利授权。成果入选“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与“中国芯片科学十大进展”。多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及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获选领域: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

资助领域:化学

研究概要:面向后摩尔时代芯片发展的关键需求,彭海琳将探索和发现高能效存算一体新材料体系,突破二维原子晶体的可控制备与界面调控方法,构建高算力、低功耗的新型存算一体器件,并探明其性能极限与能效边界。

75644b80286c42299338ff2971ebaaf2.jpg

白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得者。2001—2007年在武汉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10年于德国科隆大学植物系取得博士学位。2011—2016年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2016年回国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建立独立课题组,2024年加入北京大学。现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非病原微生物与作物良性互作机理”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课题组主要研究根际微生物组与植物互作,重点关注根际非模式微生物在植物生长与健康中的功能与机制、植物对菌群的感知和调控,从微生物–植物协同的角度解析植物生长与健康的分子基础,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获选领域: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

资助领域:生物学-宏观组

研究概要:如何挖掘根际微生物组暗物质、激发作物生物学潜能?白洋将研究根际非模式微生物促进作物营养和生长新功能,揭示作物调控根际菌群的分子机制,建立作物-微生物组功能共同体理论,为绿色农业提供新理论与技术。

f00664b9e77c44ee99e10d09ac38a6dc.jpg

黄岩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200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2002—2005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物理系、2005—200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回到北京大学工作。黄岩谊曾担任国家科技部“863计划”“新一代测序仪及配套试剂”重大专项首席专家;曾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等;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奖一等奖、中国侨界贡献奖二等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等;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成果入选2020年和2021年度中国重要医学进展。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25项专利授权。

黄岩谊课题组主要从事微量核酸分析化学、微流控技术、DNA测序技术和质谱分析技术的研究,并研发新型的生命分析化学仪器,对复杂生物体系进行定量和高通量测量。

获选领域: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

资助领域:生物学-微观组

研究概要:生物分子分析技术的进步是理解生命和疾病的关键。黄岩谊将针对核酸和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发展单分子水平多维度表征和精准定位的新工具,推动对复杂生物组织和病理过程的准确描述和深入理解。

18df2eeaa3fe4001a2cc57d18a3e5079.jpg

杨玉超,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博雅特聘教授,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科学智能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聚焦于忆阻器动力学特性与微纳器件工艺、存算一体芯片架构与系统、类脑计算硬件设计等前沿领域,致力于围绕忆阻微纳器件探索新型计算原理、设计高效能计算系统,突破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能效瓶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北方先进工艺研究院双1+1工程重点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学术成果累计被引16,000余次,H因子为57,受邀撰写中英文专著5章,获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研究工作入选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人工智能十大进展”、爱集微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学术进展”。曾70余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旨、特邀报告,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第六届中青科协理事、第七届中青科协理事、npj Unconventional Computing副主编、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副主编、《电子学报》领域编委、《半导体学报》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编委、Chip编委、《中国科学:信息科学》青年编委等。

荣获首届科学探索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Wiley青年研究者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华为计算产品线最佳技术合作奖等奖项,连续入选2020—2024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获选领域: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

资助领域:医学科学

研究概要:“读、写、闭环”是脑机接口的未来目标。杨玉超将以类脑芯片为核心,读端利用类脑计算采集解码,写端依托仿生刺激实现精细调控,并通过稳定控制算法实现自适应闭环,最终实现脑与芯片的实时双向协同并推动临床应用。

关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此前两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获资助名单中

北大已有14位老师获评

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刘若川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鹏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丁

未来技术学院刘颖

生命科学学院李毓龙

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

在2023年1月公布的首期资助名单中获评

2b42480307bf46b38061166a2a7b3372.jpg

数学科学学院肖梁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董彬  

物理学院江颖

物理学院肖云峰  

药学院焦宁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

未来技术学院陈良怡

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汤富酬

在2023年10月公布的第二期中获评

a33a99e89f7a477e8cbb1ee5627d8250.jpeg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科学家主导、腾讯公司出资、独立运营。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之一,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旨在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内部设立新基石科学实验室作为新基石研究员的科研支持平台,推动跨学科、跨地域的科学交流与合作,形成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文化。

“选人不选项目”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最鲜明的特色。和任务驱动的项目制研究不同,“选人不选项目”意味着不对获资助的“新基石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考核论文数量,也不限定必须拿出成果的期限,以长久、稳定地支持研究员们去做富有挑战性、创新性工作,让科学家们放胆追梦。
信息来源: 北大融媒体中心、人事部、科学研究部、数学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X(带手机端)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38175257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