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集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国际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九江职业大学“天工制作坊”(以下简称“学校工坊”)作为推动非遗传承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创新载体,通过构建“教学—实践—产业”全链条育人模式,将剪纸、景泰蓝、扎染、陶艺等传统技艺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了集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国际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2年内已吸引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师生参与文化交流,成为推动传统技艺走向世界的职教力量。
在传承与创新层面,学校工坊引入占绍林陶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刘诗英瑞昌剪纸国家非遗技能工作室、祝慧琼景泰蓝非遗传承团队等资源,将“五步成型法”等传统技法融入现代教学体系。学校工坊年均开展3700小时跨界实践课程,推动剪纸、扎染等非遗项目通过IP开发、直播电商等路径实现产业化转型。
在国际交流方面,学校工坊依托教育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学装备”“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非百校联盟合作计划、中外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项目,与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等共建海外实践基地。沉浸式课程让国际留学生得以近距离触摸中华文化的深层肌理;陶艺等课程的引入,帮助国际合作学校学生显著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推动形成校园多元文化生态。
学校工坊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联合九江国控集团打造“艺动工坊”文旅平台,通过创意集市、文旅演艺等载体,年均孵化120余项文创产品。“天工制作坊”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既传承了文化基因,又激活了地方经济发展新动能。
九江职业大学“天工制作坊”助力非遗技艺从课堂走向市场、从本土迈向国际,成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和促进文明互鉴的实践典范,“教、学、做、创”一体化模式已被纳入江西省职业教育高水平开放建设案例库。未来,学校“天工制作坊”计划拓展数字非遗实验室,通过3D建模、虚拟展陈等技术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的全球化传播,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输送既懂技艺传承又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李勇 陈玲 曹远彬)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8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