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由理学部主办的2025年度秋季学期“博雅理学论坛”(总第五期)在博雅学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鄂维南,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麦戈文脑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定量生物中心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吴思作主旨报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谢晓亮主持。
论坛现场
谢晓亮在致辞中介绍了发起“博雅理学论坛”系列学术活动的初衷以及本期论坛的主题设置。他指出,“博雅理学论坛”聚焦学术内核,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遴选主旨报告人,旨在鼓励、展示能够代表北大水平的理学原创成果,推动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当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科学研究范式,加速科学研究发现进程。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本期论坛锚定“AI for Science”这一前沿命题,特别邀请该领域的开拓者与引领者,共同探讨技术与科学融合的新路径、新可能。
谢晓亮主持论坛
鄂维南以“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科研体系面临的挑战”为题,展开了深度剖析。他从科研初心切入,强调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拓展知识边界”与“解决实际问题”,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科研体系的历史沿革与发展逻辑。他指出,“原始创新评价”应以解决“卡脖子”难题和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他以AlphaFold、盘古气象大模型、Uni-mol分子模拟平台等为典型案例,剖析了当前人工智能体所展现的强大能力和创新突破,指出人工智能为科研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呼吁加快构建多维度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广大科研人员主动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机遇,积极推动科研范式的创新与跨越。
鄂维南作报告
吴思以“AI和神经科学的互动(Cross-talk between AI and Neuroscience)”为题,分享了团队在计算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他指出,作为连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的关键领域,神经科学与AI是“双向奔赴”的关系:早期神经科学为AI提供连接主义思想,而今AI正强力助推大脑认知机制的深入解析。基于此,他的团队聚焦以大模型研究高级认知功能方向,成功研发了适配脑动力学的编程框架“Brainpy”,构建出连续吸引子网络模型,并已实际应用于无人驾驶自行车跟踪、机器人空间算法等多个场景。展望未来,随着大脑生成智能与认知核心机理的进一步揭示,脑科学与AI的深度融合将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吴思作报告
在交流互动环节,来自学校多学科、多领域的学者们、同学们围绕报告中的学术观点和技术细节进行深入探讨,就相关话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未来,理学部将进一步优化学术交流机制,强化跨领域协作力度,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注入更多动能。
信息来源: 北大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