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大与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开展座谈交流

10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与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代表团在资源西楼2419开展座谈交流,旨在传承丁道衡地质科考精神,共庆白云鄂博矿床发现100周年,深化党建与科研融合及校地合作。白云鄂博矿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罗惠文,地空学院党委书记李培军,党委副书记江大勇、陈云超,长聘副教授李扬,研究员李文博,团委常务副书记李佳瑞,学工办辅导员周卓桓以及岩矿、材料博士生党支部学生代表参与座谈。会议由地空学院党委秘书但浩文主持。

李培军致欢迎辞并回顾了北大地质学科与白云鄂博跨越近百年的渊源。1927年,北大校友丁道衡随西北科学考察团于白云鄂博发现大型铁矿,由此开启我国对该区域矿产资源的系统探索。此后何作霖、徐克勤等一代代北大地质人接续深耕,在稀土矿物鉴定、成矿理论研究等领域屡创佳绩。他强调,地空学院始终以“传承地质使命,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期待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在白云鄂博矿床发现100周年到来之际,让丁道衡“科学报国”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地空学院将以丁道衡科考精神为引领,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校地合作中主动作为,为地质学科与白云鄂博矿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北大力量。

罗惠文详细介绍了白云鄂博矿区的发展现状。作为“世界稀土之乡”,矿区自1958年成立以来,正加速产业转型,同时着力挖掘“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文化价值,筹备城市文化馆与主题纪念活动。他指出,北大与白云鄂博的历史联结是矿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希望通过校地深度合作,让这段历史更好地传承发扬,为矿区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注入学术动能。

李扬分享了白云鄂博稀土矿的研究进程。自1927年丁道衡发现铁矿后,何作霖于1934年首次鉴定出稀土矿物,徐克勤在1975年提出“多期成矿”理论,而其团队近年发表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该矿区“多源、多期、多成因”的成矿模式。李扬强调,白云鄂博稀土矿的研究史是北大地质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缩影,团队将持续攻关稀土成矿机制与资源利用难题,助力矿区产业发展。

岩矿、材料博士生党支部书记薛泽润系统梳理了丁道衡先生与北大的渊源及史料遗存,生动讲述了丁道衡早年在北大求学期间对白云鄂博铁矿的勘探历程。他表示,党支部将以史料为依托,打造“丁道衡科考精神”党建品牌,让先辈事迹成为党员科研报国的精神滋养。

座谈交流环节,双方围绕史料挖掘、展览共建、实践基地建设等议题深入研讨,达成多项合作共识。罗惠文表示,此次座谈为矿区历史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找到了重要学术支撑,在丁道衡先生发现白云鄂博铁矿100周年的新起点,北大的科研实力与学生党支部的创新活力令人振奋。

与会人员合影

信息来源: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X(带手机端)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38175257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