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力建设教育强国、技能型社会的时代洪流中,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学校”)勇担使命,立足土建行业特色,系统构建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以创新育人理念为引领,以扎实专业建设为根基,以深度产教融合为路径,以科学生涯导航为保障,致力于赋能学生实现从“能工”到“巧匠”再到“卓越工匠”的跨越式成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为培育和发展土建领域新质生产力贡献职教力量。
一、创新育人模式:构建“四阶七维融通”体系,精准对接产业升级
紧扣建筑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脉搏,学校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基石,创新构建“四阶七维融通”育人模式。通过校企“五共”协同机制(人员互派共享、基地共建共享、技术难题共研、产品共创新、学生/员工共培育),打造“共研共建,共育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双方协同确立了契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七维”人才定位——重诚信、懂技术、精技能、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可发展,并据此细化出22个职业能力要素与53个能力指标。
创新性引入生产一线“四真”要素(真实生产项目、环境、任务、难题),驱动学生能力实现“四阶”渐进式跃升:认知能力→单一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工艺改进与创新能力。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实现了校园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图1“基于’五共四真’,四阶七维融通”的育人模式
二、优化专业体系:动态调整与“岗课赛证融通”,支撑数字转型
前瞻布局专业建设,紧密追踪建筑产业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趋势。学校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优化升级机制,系统构建覆盖土建全产业链的专业标准体系。坚持以成果为导向,运用“PDCA循环”理念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
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产业实践与数字化素养。以“四真”为载体,贯穿新时代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工程能力,及时吸纳“四新”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建设国家级建筑工程技术及省级智能建造技术、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铁道工程技术等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联合开发《智能建造施工技术》等16部新型教材,打造国家级名师工匠课、省级精品在线课及思政示范课11门,高质量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支撑学生复合型发展与终身学习。
三、强化实践教学:打造“智能+信息”核心基地,赋能能力进阶
秉持“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理念,倾力打造以“智能+信息”为内核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构建“1332”实践育人模式(1目标,3层次,3环境,2维度),全方位提升学生数字化实践能力与工程素养。
图2“1332”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有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和1个智能建造数智化实训基地,内含智慧工地、盾构中心等10余个关键技能中心。基地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与科研于一体,系统呈现从入职到可持续发展的完整技能图谱。
深化校企协同共建:联合开发虚拟仿真系统攻克高危实训难题;共建智能化实训管理平台;引入企业实时数据平台(如中铁工服盾构云、“坝道工程医院”),将真实案例与环境“搬进”课堂。同时,依托40多个规范校外基地,保障学生完成“认知-模拟-实战”全流程交替式实践与岗位实习,该模式获2024年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典型案例。
四、建强师资队伍:分类培养与“双螺旋”提升,夯实育人根基
坚持“师德为先、分类遴选、培育、发展、考核”原则,创新实施“分类定标—螺旋进阶—动态流动”机制。将教师精准划分为理论教学型、理论实践教学型、实践教学型、社会服务型四类,组建含企业兼职教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实现“双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双螺旋”提升。
依托全国智能建造产教联盟、“天府名师工作室”、省级创新团队等平台,推动团队实体化运作。严格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5年累计≥6个月),促进“四新”技术融入教学。通过“老带新”“师带徒”、项目牵引等方式,践行“以训促学、以赛促能、以研促教”,成果丰硕。
图3“匠师”团队能力“双螺旋”提升体系
五、深化就业服务:全程精准导航,保障高质量就业
构建“职业认知—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全程化就业育人体系。建立“职业—生涯—就业”递进式课程矩阵,通过入学教育、“说专业”、鲁班文化节、校友访谈、创客空间、职业规划大赛及工匠成长云平台等载体,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价值观。多年来,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95%以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8%以上,取得“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的良好口碑。
图4 学校毕业生接受央视采访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为己任,通过系统化的育人模式创新、前瞻性的专业布局、智能赋能的实践平台、专业精进的师资队伍以及精准导航的就业服务,成功探索出一条培养支撑土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卓越工匠之路,也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可复制的“四川建院经验”。学校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前瞻性和卓越性,为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推动土建行业向更高水平跃升注入澎湃的职教动能。
(作者: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邓林 金雪峤 吴健智 赵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