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城校协同:形成“联合体—园区—工坊”产教融合新生态

  作为成都市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紧扣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于2016年提出改革方案,历经多年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园区企业化工坊”为核心抓手、以产城校深度融合为特色、以岗位能力递进为路径的高职计算机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明确“产业引领、校企共建、项目驱动、质量可控”的育人理念,实现真实项目进入课堂、岗位能力贯穿全程、过程数据支撑评价,有效破解“产教脱节、项目失真、能力不足”的人才培养难题,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撑,也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
  产城校协同:形成“联合体—园区—工坊”产教融合新生态
  学院联合地方政府部门、产业园区及龙头企业,搭建“政府部门搭台聚资源、产业需求引方向、校企协同育人才”三维协同机制。通过“成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联合体”汇聚产、城、校的政策、资金、人力等优势资源,形成“政府部门引导+企业投入+学校统筹”的多元保障格局。依托政行企校在校内共建的高新区成职软件教育园,主动对接联合体,承接企业项目等各类资源,形成覆盖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技术、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产业资源库和真实任务池,定期发布项目供需清单,建立“产业需求清单—项目引入清单—共建任务清单”三清单联动机制,实现企业需求的动态接入与精准转化。校企共建园区企业化工坊,通过揭榜挂帅承接企业项目,将真实订单、真实流程、真实场景落地,实现“入学即入园、入园即入岗、入岗即入训”的贯通式育人体验,确保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落地落实。
  园区企业化工坊:打造“三跨三真”育人新载体
  作为产教融合机制的核心落点,园区企业化工坊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浅、散、虚”的困局,实现了“教学即生产、学习即工作、育人即育才”的深度融合。工坊建设坚持紧扣产业需求、系统设计标准,硬件环境对标企业研发中心,软件环境覆盖主流技术栈与现代开发理念,项目立项、任务分解、版本管理、质量验收等流程全面对接企业规范。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导师、学生—岗位双向选择制度,形成“接单—立项—开发—交付—复盘”的闭环管理。
  工坊内实施“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学生导师”三维导师制。校内导师全程参与企业项目,提高自身项目管理能力与教学水平;企业导师以“项目嵌入式”方式担任项目经理或技术骨干,提供关键技术指导与行业前沿培训;学生导师则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带领低年级学生分解任务、协作开发,在传帮带中实现团队文化传承。通过结构化导师体系,园区企业化工坊实现从研发、测试、运维到项目管理的多岗位覆盖。
  园区企业化工坊同时坚持“跨专业、跨企业、跨项目”的“三跨”理念,联合软件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等计算机专业学生组成混合团队,承担智慧城市、智能运维、工业质检等复杂系统的开发任务;引入头部企业与中小创新企业协同参与,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参与”的项目格局;融合课程项目、企业项目与创新创业项目三类任务,形成“课堂学习—企业实战—自主创新”互为支撑的能力成长路径。通过“真项目、真场景、真任务”的“三真”实践,学生从单一技术学习者转变为真实项目的执行者。
  能力递进:构建“项目实战—岗位轮动—职业评价”培养新模式
  依托园区企业化工坊,按照“入职—骨干—经理”的三阶职业成长路径,实施项目实战培养。入职见习阶段,学生以见习工程师身份开展岗位认知与规范化训练,由导师“一对一”指导,完成基础项目任务,夯实编码、版本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项目骨干阶段,学生以技术骨干身份参与在研项目,由企业导师把关技术方案,学生导师组织任务分解与代码审查,培养模块级设计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项目经理阶段,学生以轮值组长身份主导商业项目开发,全面锻炼项目统筹、客户沟通与团队领导能力。
  按照“个性发展、多维培养”的原则,建立“技术纵向精深+岗位横向拓展”的园区企业化工坊轮岗机制。在同一工坊内,结合入学测评与职业规划,学生可在运维、研发、管理等不同岗位上实战,逐步实现从支持性岗位到核心开发再到项目统筹的递进成长。在不同工坊间,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岗位能力测评情况,学生与工坊进行双向互选,促进自我认知,积累职场经验,赋能个性成长。
  基于“入职—骨干—经理”三个职业成长阶段,以评价标准企业化、评价过程敏捷化、评价结果可视化为原则,构建能力矩阵与价值贡献双核模型,驱动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从自主学习、创新实践、技术实现、问题解决、团队协作五个维度评价能力水平,从产品价值、流程价值、成长价值三个维度评价价值贡献。借鉴“敏捷开发”的迭代与反馈机制,企业、教师、学生、AI共同实施项目化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并形成“个人能力雷达图”和“项目贡献仪表盘”。
  成效显著:实现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双高适配”
  目前,学院已建成31个园区企业化工坊,覆盖软件技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专业群,近10年累计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3万余名,毕业去向落实率稳步提升。学院建有软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2个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支,培养省级及以上技术能手13名,编写项目化教材32部,牵头完成企业技术服务及产业技术难题300余项,累计培训鉴定8万余人次,服务到账2000余万元。自2023年起连续3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近10年累计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奖项30余项,其中金奖7项。多家头部企业长期深度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形成校企互嵌、协同育人的新常态。
  未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园区企业化工坊”为核心,深化“产城校协同+园区企业化工坊育人+职业能力迭代”的育人模式,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智能化全过程育人体系,为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计算机工匠型人才。
  (简显锐 万敬 张明 刘静 张修军 冯海芹)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8日08版
X(带手机端)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38175257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