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生态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系统论证、广泛调研,找准改革点位并靶向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突出实践导向并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近三式、六位一体”“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生态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百年农业职院的办学优势,以建设“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为引领,系统构建“三近三式、六位一体”育人模式,因人而异、因势而化,逐一破解传统思政实践教学的难点与困境。
  构建“结构多元、三阶递进”的“大思政课”师资培育体系。学校成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和“大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采用内塑和外引的方式,组建结构多元的“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实施“一对一”结对共进的“青蓝工程”、打造“大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组建领军人才领衔的虚拟教研室,形成“三阶递进”的“大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
  共建“聚优共享、跨界协同”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平台。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学校深化“政行校企家社馆”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开发政府部门、行业、学校、企业、家庭、社区、革命历史场馆、文化展馆等多维实践育人场域,融合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社会资源和榜样资源等多方要素,建成协同育人平台集群,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多维实践育人场域中发现真问题、开展真实践、习得真知识。
  创设“纸媒融合、线上线下”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学校积极传承修业文化,编写《百年辉煌》《大国三农》等读本12册,整理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致富带头人的故事及警示案例,制成宣传手册8本。建设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湖湘红色文化史”等一批精品课程,集成“VR红色教育资源”“劳模工匠故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纸媒融合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AI导学,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人人乐学”的“大思政课”育人环境。
  重构“三近三式、六位一体”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学校结合各专业特性和育人目标,推动思政教学与文化、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答疑、虚拟与现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多重融合,系统构建“六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通过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实践项目任务,立足共享开放的实践平台,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以项目案例为纽带推进浸润式、体验式、沉浸式“三式”教育,从根本上增强“大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形成“大思政课”育人新生态。
  构建“四元主体、四度评价”的“大思政课”育人智评体系。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智评体系方面,学校创建“定性定量结合+四元四度评价”智评体系,即设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组建包括教师、学生、企业导师、社区代表组成的“四元主体”的评价团队;打造数智融合的评价平台,围绕“认知达成”“情感共鸣”“意志坚定”“行动实施”4个维度开展综合评价。通过价值养成这一核心,构建知行合一育人模式,打通实践教育内容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育人成效明显,彰显社会担当
  在“三近三式、六位一体”“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推动下,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育人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充分彰显了育人成效和社会担当。
  建设优质育人体系,育人效果显著增强。学校建成国家级别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产业学院6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40个,提供实训基地1523个。先后聘请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史馆讲解员30余名担任特聘教师,组建结构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先后立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湖南省教育教学创新团队8个,培育省级教学名师和湖南省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12名。教师队伍中,获得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等奖励50余人次。毕业生中,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4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3人,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达98%。
  产出系列研究成果,创造良好社会效益。近年来,学校师生立项省级以上思政研究项目71项,发表相关论文123篇,出版专著39部、教材25本。学生获国家各类竞赛奖项37项、省级奖项120项。学校两轮入选“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获评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
  教学成果获得认可,育人模式在其他院校得到应用推广。学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在湖南省内外职业院校推广,培养学生近4.5万名。其中,“跨界协同+一生一案”育人模式入选教育部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三纵三横”文化,入选教育部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典型案例。
  (毛祥成 黄芳)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14日04版
X(带手机端)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38175257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