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京大学非遗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举行

2025年10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非遗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文旅部非遗司副司长李晓松,山西省文旅厅副厅长张志仁,贵州省妇联副主席蒋耘,以及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向勇,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罗玲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兰园书院协办,是“美遇东方·北京大学非遗传承与创新计划”的系列项目之一,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科学家汇聚一堂,展开了深入的跨界对话。

向勇在主持论坛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乡土记忆的活态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在全球化和自动化的浪潮中,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下、走向未来,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

向勇主持论坛

初晓波作开场致辞,代表北京大学向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和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北大始终致力于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研究,积极推动“北大气派、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人文社科体系建设,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也呼唤着我们进一步构建整全性的知识图景和行动框架。

初晓波致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学界与业界代表带来了多维度的精彩分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娟以“从发现美到还原美:非遗传承任重道远”为题进行分享,强调需要关注传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可阐释性,在传承中做到“还之于系统”“还之于结构”“意义之赋予”。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高丙中围绕“非遗保护与现代社会的公共性问题”展开阐述,强调现代社会非遗保护对公共性的生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以“非遗:艺术与生活的新生态”为题,展示了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并指出其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教授杨利慧论述了非遗传承创新的意义和模式、非遗转化的底线和原则。小红书公益运营负责人、小红书公益项目“创造有意司”负责人吴言悔从“非遗与社会创新”出发,分享了小红书激发乡村非遗新势能的经验。

主旨演讲

在主题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三个不同的议题展开对话。议题一聚焦“乡土美学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创新路径”,由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艺术总监宋亮主持。向勇阐述了文化产业研究院在乡土美学方面的发展方向。山西剪纸传承人、乡土绘画艺术家郭梅花结合自身创作,提倡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肜则强调了守护传统与乡土的价值。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主任王雪峰,广西三江县文联主席荣任,中国艺术报社项目策划、作家、文艺评论家伊红梅就乡土绘画的当代传承与转化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洞见。

议题一对话现场

议题二围绕“非遗可持续发展与国际传播”展开,由中国数字文化集团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数字专委会秘书长马继东主持。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志仁分享了山西省融合非遗和文旅的经验。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回力非遗100+项目参与人丛天落和贵州民族文创品牌花田禾美创始人何博闻结合自身创业实践,分享了非遗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思考。台州刺绣博物馆执行馆长、师承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廖春妹的卢钇君,四川天府新区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传统文化短视频博主刘玉,抖音等平台极具影响力的头部达人梁凯程等分别分享了非遗传承的推广传播经验。

议题二对话现场

议题三围绕“非遗跨学科融合与新生态搭建”展开,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邓丽丽主持对话。跨界设计师、restudio创始人黄惠贞,小红书公益项目“创造有意司”主理人、东方碰头品牌创始人海蜇皮,小红书公益运营负责人、小红书公益项目“创造有意司”负责人吴言悔分享了各自的实践心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王艳分享了通过科学赋能非遗创新、开设跨学科实践课程的思考。科技艺术家、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系教师李博介绍了非遗科技艺术作品。中国邮政高级邮票设计师、邮票雕刻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董琪以“邮票上的非遗”为题,解读了邮票艺术的非遗魅力。

议题三对话现场

会场周围举办的“丹青溢彩·韵染燕园”北京大学绵竹年画艺术精品展,也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合影

信息来源: 北大融媒体中心

X(带手机端)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38175257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