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至9日,由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的“北京大学第四届古典学国际研讨会——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古典学”在北京大学举行。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程苏东主持,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杜晓勤致辞。
姜国华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指出建设古典学的重要意义和北京大学对建设古典学的支持。杜晓勤回顾了北京大学古典学学科的建设历程,包括跨学科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合作。
第一场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叶晔主持,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泽逊、大阪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教授浅见洋二、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致分别作报告。
李集雅以早期耶稣会会士的翻译与诠释为例,指出中国经典的注释与翻译不只是语言的转换,而是融注译者自身感受、体验与情感的再创造,成为承载新意义的全新作品。杜泽逊介绍了《毛诗注疏》的校勘释例,如“模准”“谟准”和“谟摩”、南宋刘叔刚本的误字,以及“《鲁颂》实不及制”的校正等。浅见洋二主要讨论宋代的“活法”文学论,尤其是南宋周弼《唐诗三体家法》中有关“法”的文学论。张健指出,徐复观从《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出发,在理论上回应了中国实用文学传统的艺术价值问题,宣布中国的实用文学传统与西方的纯文学传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陈致考察了明代晚期子学与禅语入制义的倾向,认为这种风气开始于嘉靖年间,并具体分析起关键作用的两个因素。


大会现场
大会分为3个分会场,各会场先后开展4场报告。
第一分会场主题为“古典学与经学”,16位学者依次分享研究成果。本组汇报既有对经学史个体案例的深入研究,也展现了中外学者对古典学与经学研究方法论的最前沿思考。
第二分会场以“古典文学与数字人文”为主题,17位学者先后发表论文,回顾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进路,并讨论新时代下古典文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本会场的报告内容在时间上涵盖古今,空间上跨越中国、东洋乃至世界,方法上则兼容传统路径与新兴技术,与本次大会的主题紧密贴合。
第三分会场围绕“语文学与文献”展开探讨,共宣读16篇文章。本组报告紧扣大会关键词,内容上涉及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跨文化学等多个古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与会学者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与地区,汇报语言多样,本土立场与全球视野兼具,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征。
第二场主题报告在9日下午举行。报告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孙玉文主持,5位学者先后发言。杜晓勤以北京大学中国古典学平台为例,向与会师生介绍中国古典学的建设路径与学术拓展方向。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卫宁回顾现当代西方《诗经》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成均馆大学汉文系教授金荣镇通过比较朝鲜刊谢枋得注《唐诗绝句》的不同版本,探讨该著作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形态。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教授竹越孝以《老乞大》与《一百条》为例,分析在多语言背景下汉语北方方言的演变与发展。叶晔阐述了中国文学史观的内生发展与逻辑建构过程。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潘建国主持。他指出,会议汇聚海内外60余位学者,围绕中国古典学的内涵、外延及研究方法等议题展开了前瞻性、专业性的深入探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聘副教授郜同麟、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副教授吕家慧、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雷瑭洵代表各分会场作总结发言。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刘玉才作大会总结。他概括了本次会议的4个特点,并指出,今年恰逢胡适先生提出“整理国故”口号100周年。刘玉才表示,相信通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古典学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参与文明对话。
东京大学教授谷口洋、中山大学教授范常喜、名古屋大学助理教授李乃琦依次发表参会感言,分享在会议期间获得的学术启发。

与会学者合影
信息来源: 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