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一场跨越文明的诗意对话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作为第二十二届国际文化节的系列活动,波兰电影《流浪诗行》映后对谈活动由会议中心与国际合作部共同主办,并得到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戴锦华与影片导演乔安娜·科斯-克劳泽(Joanna Kos-Krauze)、编剧贝娅塔·皮苏拉(Beata Pisula)共聚一堂,围绕电影艺术、文化认同与跨文明理解展开深邃交流,共同挖掘“流浪”背后的多元意涵。

活动现场
影片聚焦波兰首位吉普赛女诗人巴布莎的生命历程。她出生于波兰荒原,在一个拒绝文字、坚守古老传统的族群中,巴布莎凭借对知识的渴望突破重重阻碍,最终以诗歌表达自我,却也因此陷入文化认同的困境。影片通过极具张力的黑白影像与克制的镜头语言,展现出个体自由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深刻矛盾,曾荣获第4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名奖。

乔安娜·科斯-克劳泽分享
在对谈环节中,乔安娜阐释了选择黑白影像的创作哲思:滤去色彩的纷扰,引导观众直抵人物命运的情感内核。戴锦华则从电影美学高度予以呼应:“黑白光影蕴藏着极致的美感,在纯粹的黑与白之间,丰富的灰色地带跃动着生命的力量。这一视觉选择与主人公巴布莎的坎坷履迹,形成了充满张力的互文。”谈及创作初衷,乔安娜分享了从初遇巴布莎诗句到深入其文化肌理的心路历程。她强调,影片不仅是一位女诗人的个人史诗,更试图透过这一独特个体,映照整个吉普赛民族在现代文明洪流冲击下的生存图景。戴锦华进一步深化解读,指出影片在个体叙事与族群命运间构建的深刻对话,赋予其超越地域文化的普遍思考价值。

戴锦华分享
嘉宾与观众还就“流浪”的文化隐喻、跨界创作的挑战与文明互鉴的意义等议题展开互动。乔安娜特别寄语北大学子:“请珍视批评的声音,它比赞誉更能推动心灵的成长。”

大合影
此次《流浪诗行》的展映与对谈,不仅是将世界佳作引入校园的实践,更是中波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一次生动诠释。影片所探讨的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族群等议题,跨越国界引发共鸣,彰显了电影艺术在推动文明对话中的独特力量。未来,讲堂与国际合作部将继续合作,为更多国际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共同为国际文明互鉴注入持续活力。
信息来源: 北大会议中心、国际合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