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16日,中俄地学中心“第一届中俄东北亚及邻区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效应学术研讨会”在呼伦贝尔海拉尔市召开,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协办。8位俄罗斯学者和60余位国内学者参加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东北亚及邻区基础地质与构造演化”“东北亚及邻区能源与固体矿产资源”主旨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并在会后开展联合野外地质考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金之钧担任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鲍志东、吉林大学周建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担任会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林、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水昌、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李金发、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窦立荣等出席会议。
8月13日会议围绕“东北亚及邻区基础地质与构造演化”议题邀请了14位专家作报告。金之钧作“多层圈相互作用及其资源效应”主题报告,郑永飞作“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东亚大陆边缘的地质效应”报告,邓军作“东北亚及邻区金成矿作用”报告等。俄罗斯学者报告呈现了他们在俄罗斯-东亚地区古生物、岩石学、矿物学、造山带构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8月14日会议围绕“东北亚及邻区能源与固体矿产资源”议题同样邀请了14位专家作报告。两国学者的报告既涉及油气、氢气、氦气等地质资源成因-成藏机理的基础研究,也介绍了多个盆地的资源评估和整体区域资源分布编图构想等应用研究进展。
在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就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地球物理证据、地质演化过程、资源形成与富集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展开了详尽的交流,认为应当充分基于中俄地学中心平台,进一步克服数据、样品共享的困难,促进两国学者更深入、全面的合作和孵化重大科研项目。
本次会议是中俄地学中心成立后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一次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双边学者研讨会议,旨在凝练科学问题和宣传“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
会议现场
野外地质考察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